close

天壇位于北京城南端,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


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


1998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


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


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位於祈谷壇中央。


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


鎏金寶頂三層出簷的圓形攢尖式屋頂,


覆蓋著象徵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


簷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


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于變化。



 


皇乾殿


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裡,其間有琉璃門相通。


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


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杆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


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



 


皇穹宇


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

它始建於嘉靖九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起改稱皇穹宇。

乾隆十七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

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

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



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


皇帝祈天時先抵南門 皇穹宇 給皇天上帝和祖先上香




 


回音壁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


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


內側牆壁由磨磚對縫砌成,弧度規則,


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回音悠長,


故稱「回音壁」。


          回音壁



皇穹宇旁的九龍柏,是數百年的柏樹,樹幹像是好幾條龍往上爬


故名九龍柏


 


圜丘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圜丘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


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




祭祀前,半夜子時的時候,執事人員就要將所有燈點亮



燔柴爐是以綠琉璃砌築的巨大圓形磚爐。


祀天大典開始時,先置一刳淨牛犢於爐上,


用松枝、葦把燔燒,以迎天神,稱燔柴迎帝神


舉火即舉火祭天之意。


 


燔柴爐旁有九個銅爐,是祭祀完用來燒紙錢的



後記* 尚未整理前拍的相片似乎沒甚麼意思


尤其是文物古蹟。整理後將相片搭配文字資料說明


再看這些似乎鮮活了起來。也引起我想再去研究的興趣。


有機會一定會再走一次,尤其是北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da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